为厚植学生家国情怀,传承工业精神,8月28日,“1231”工程学生团成员走进天水工业博物馆,在思政课教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兼具历史厚度与精神温度的工业文化研学之旅。

活动中,思政课教师以博物馆实景为“课堂”,沿着“时空隧道”与历史长廊,为学生们系统梳理了天水近百年工业发展脉络。在三线建设展区,教师结合天水因地域、地形优势成为三线建设重要城市的背景,详细介绍了落户企业如何推动当地经济结构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转型,奠定天水工业基本格局的历程。当驻足于一台重达500公斤的机械式工业天平时,教师动情讲述其作为天水红山试验机厂为我国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研制的“功勋设备”故事,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天水制造”的荣光。

在雕漆工艺展区,教师们以天水雕漆厂20世纪70年代制作的《红楼梦》12金钗雕漆大屏风为切入点,解析作品如何融合螺钿、浮雕、镂空等传统工艺,以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荫浓、王一川伉俪的设计巧思。从鱼骨装饰的周边纹饰到青田石金雕的人物造型,再到大漆髹底与描金布景的搭配,教师引导学生品味传统工艺的精湛,深刻理解背后“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随后,教师讲述了全国先进生产者王成娃的感人事迹。从天水农业机械厂职工到天水海林轴承厂工人,王成娃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潜心钻研,改进30多种生产工具,四次受到毛主席接见的经历,让学生们真切体会到三线建设时期工业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当教师诵读1974年《人民日报》中“机器的声音就像天水前进的脚步声”的通讯内容时,学生们纷纷分享感悟,表达对天水火热工业历史与蓬勃发展活力的赞叹。

此次研学活动,让“1231”工程学生团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了天水工业的峥嵘岁月,更在思政课堂与工业遗产的碰撞中,深刻领悟了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学生们表示,将以先辈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以实干与创新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场景贡献青春力量。
(供稿/供图: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白嘉乐 编审:黄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