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我校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26名207研究所、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我校成立前期的核工业职工走进校园,他们平均年龄近70岁,与我校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们曾是核工业207指挥部的骨干力量,也是学校成立初期的第一批教职员工。此次重返校园,他们先后参观了地质园、校史馆、地质博物馆,见证学校发展成就,共叙核工业精神与地质精神传承使命。


步入地质园,老教师们驻足于认知展区与应用技能展区。园区内摆放的岩石标本、地层剖面模型与勘探设备,勾起了他们对往昔带领学生野外实践的回忆。在应用技能实训区,实体化的钻探模拟装置、测量分析仪器等教学设备引得老教师们驻足畅谈。“从传统教具到智能化实训,教学方式迭代升级,但‘实践育人’的初心始终如一。”一位老教师感慨道。


在校史馆内,泛黄的老照片、斑驳的教学仪器与文献资料,将学校四十余载发展历程娓娓道来。老同志们看着曾使用过的地质罗盘、地质锤等教具,往事历历在目。“这台5503型放映机当年是学校的‘宝贝’,如今成了历史的见证者。”一位退休教授动情地说。

在核工业展厅,从早期核辐射检测仪到现代数字化勘探设备,学校在核地质领域的深耕与创新成果令众人赞叹不已。移步彩陶厅内,两处距今约8000年的文化层断面成为焦点。断面中密集分布的陶片、骨器等遗存,与天水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同期,生动印证了陇原大地悠久文明。“将地质科学与文化遗产研究结合,为育人增添了人文厚度。”老教师们表示,这种跨学科探索彰显了学校特色育人的创新视野。

时值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之际,老前辈们艰苦朴素、精益求精的优良工作作风,在今昔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精神文化的对比中愈发清晰。这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深刻认识到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的重要意义,也更加坚定了传承核工业精神与地质精神的决心。

此次重返校园,不仅是一次故地重游,更是一场精神的接力。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对往昔的追忆,更是将核工业精神与地质精神的火种传递给新一代。相信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学校将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前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供稿/供图:地质博物馆 编辑:左昭玉 编审:黄晓慧)